Back to Top

魚對於人們來說主要分為兩類 — 食用魚和觀賞魚。觀賞魚分為淡水魚和海水魚兩種,而淡水觀賞魚和海水觀賞魚亦分為冷水性魚和熱帶魚兩類。在淡水冷水性魚與熱帶魚之中,以熱帶魚較受青睞,主要原因在於熱帶魚色彩豐富、體型各異和品種繁多。而冷水性魚的品種則比較單調,以金魚和錦鯉為主。

魚皮膚皮膚組織

魚的皮膚分為表皮層和真皮層兩種,而鱗片為表皮層衍生物,具保護魚體作用。一般魚體的背部會較為深色,而腹部顏色較為淺,在俯視時背部顏色與河床相若,仰視時腹部顏色則與水面光線渾為一體,有效地混淆獵食者的視線。

魚鰭魚鰭

魚鰭通常有七片,包括背鰭、尾鰭、臀鰭、腹鰭(一對)和胸鰭(一對),有些魚在背鰭和尾鰭之間會有一片脂鰭,例如上圖的鼠魚。

魚眼

魚因為生活在水裡,所以無需像陸上動物一樣用眼瞼潤滑眼球,因而沒有眼瞼。當牠們長時間靜止不動時,我們便知道魚兒正在睡覺。

魚口

魚口的形狀反映出魚的生活習慣 — 口部向上的一般生活在上層水域;口部向前方的生活在中層;口部向下的一般生活在底部位置。鰓 : 鰓是魚類的呼吸器官,由無數的鰓絲所組成,透過鰓絲毛細血管吸取水中的氧氣。

魚鼻

魚的鼻用作辨別氣味及接收同伴的訊息,位於頭部前端,通常有兩個或四個鼻孔。

魚側線器官側線器官

魚類的側線器官能傳感振動波和水流速度,對生存有關鍵影響。

熱帶魚

淡水熱帶魚原產於亞洲、非洲和美洲,飼養水溫一般在20至28度之間。大致可分為八科 — 鯉科、脂鯉科、慈鯛科、攀鱸科、胎鱂科、鱂科、鯰科和鰍科。

黑線飛狐鯉科

鯉科魚原產於亞洲、非洲、北美洲和歐亞大陸。牠們體形一般比較細小、適應力強、色彩斑斕,而且飼養容易。常見的鯉科魚有玫瑰魚、四間、斑馬、三角燈、飛狐和紅尾黑鯊等。

日光燈脂鯉科

脂鯉科魚大部份產自南美洲,亦有少數產於非洲。體形大小不一,但大都有一共同特徵 — 背部比一般熱帶魚長多了一片脂鰭。如 : 紅鼻、剛果魚、紅連燈和食人倉等。

Q版鳳凰慈鯛科

這一科的魚產地分佈廣泛,計有中美洲、南美洲、印度和西非等地。無論在體形上、生活區域和產卵習慣都各不相同。 例如 : 荷蘭鳳凰、火口魚、七彩神仙魚和花羅漢(彩鯛)等。

麗麗魚攀鱸科

攀鱸科魚原產於南亞和非洲,體形中等 。牠們可以利用褶鰓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 ,而大多數雄魚在繁殖期間會吐出泡沫築巢。常見的品種有鬥魚、麗麗魚、接吻魚和珍珠馬甲等。

孔雀魚胎鱂科

胎鱂科魚原產於中美洲,喜於各層水域游動,繁殖力強,屬於胎生魚種。雄魚的臀鰭已演化成生殖器官,而卵子會在雌魚體內受精,如黑摩利、孔雀魚和紅劍等。

金翅珍珠魚鯰科

鯰科魚大多產自非洲和南美洲。大部份生活在下層水域,但時常會躍出水面呼吸空氣,咀邊長有觸鬚。如老鼠魚、玻璃貓和琵琶魚等。

鱂科

鱂科魚原產於亞洲、非洲和南美洲。因自然因素的影響,有些鱂科魚的魚卵會埋在泥裡成為休眠卵,待雨季來臨時才孵出仔魚。 較常見的品種有美國旗魚。

鰍科

鰍科魚原產於遠東和歐亞地區,體形細小至中等,大部份腹部扁平,咀邊長有觸鬚。 鰍科魚一般比較膽怯,時常藏匿於水草或沙石之間,屬於夜間活動魚類。 如蛇仔魚和三間鼠等。

冷水性魚

淡水冷水性魚原產於遠東及歐洲地區,最為人所熟識的有金魚和錦鯉。最早期的金魚是由鯽魚所演化而成,其後被養魚人士不斷改良,開發出今日千變萬化的品種,如丹頂、獅頭、蘭壽、琉金和珠鱗等。錦鯉來自日本,分為單色錦、雙色錦和多色錦,由於體形龐大,所以在庭園水池飼養較為理想。

想魚兒健康嗎?

要使魚兒健康成長,日常管理至為重要,需對牠們多點看顧。

水質

清潔的水質環境對魚兒的健康成長,有著決定性的影響,應定期更換舊水和清洗過濾設備,避免投餵過量餌料造成水質污染。在餵飼觀賞魚的時候,亦是觀察其健康狀況的最佳時機,查看有沒有拒絕進食或是瑟縮一角的魚兒,若發現有異樣需即時隔離,避免疾病蔓延。

氧氣

飼養密度高的魚缸必須加大容氧量,長期在容氧量不足下成長的小魚,會導致發育不良及生長緩慢,嚴重者甚至造成死亡。

水溫

每種魚類對水溫的要求不大相同,換水時更需注意水溫變化不可太大。

養甚麼魚?

七彩神仙、花羅漢、孔雀魚、日光燈、埃及神仙、七彩鳳凰、鼠魚… 那些適合你養呢?不如多些瞭解牠們吧﹗

金魚

櫻桃蝦

埃及神仙

鼠魚

孔雀魚

Q版鳳凰